例行维护时间:
    每周四9:00-13:00(例行维护)
    英雄之城》是一款集战争策略、角色扮演、模拟经营三种流行要素为一体的网页游戏。游戏以战争策略为主,并采用了在单机游戏中较流行的英雄无敌题材。以人、精灵、亡灵、野蛮人四大种族之间的矛盾建立世界观和游戏背景,使玩家在游戏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重温英雄无敌带来的快乐。
    客服电话:400-889-0606
    值班客服:QQ:997516859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充值客服:QQ:279432888
    客服邮箱:kf@snsfun.com
    客服论坛:点此进入>>>
    密码找回:点此进入>>>
    修改密码:点此进入>>>
    客服时间:7x24小时服务
    乐趣网官方微博乐趣网腾讯官方微博
    英雄之城玩家QQ群
    英雄之城群①:106461183
    首页 > 英雄之城 > 游戏攻略 > 关于英雄加点之经验谈
    关于英雄加点之经验谈

      我们知道这是一款以策略为主的网页游戏,最重要的是英雄的养成,因为英雄对于战争胜利,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英雄之城英雄攻略想在战斗中占优势就必须了解。

      在分享英雄之城英雄加点前我想了解英雄之城英雄属性对英雄之城英雄怎么加点是非常重要的。

      英雄之城英雄加点属性:攻击,防御,速度,知识。

      从这4个英雄属性攻击,防御,速度,知识中,玩家对英雄之城英雄加点大概有了3种主流加法:全攻型、全速型和攻速型。

      有部分人都认为攻速型好,加速度,没错速度确实是决定谁先出手的要素,但要知道先出手但没攻击也是个缺点,感觉英雄之城英雄属性对兵的影响很小,同等数量的兵,应该谁先出手谁就占优势。有的玩家要一个高知识的英雄守城,守城英雄可以全加知识。还有人说我要攻防英雄,那英雄加点要怎么加点呢,其实可以这样加:攻击120后,全加防御。

      那么5级49 50 60 47,已经把速度加到75了,怎么加点和攻防,是2攻1防,还是全攻。
    这里我建议:不用加太多速度。如果要内政英雄加智力(和黄金产量有关),如果是战争英雄2攻1防,因为英雄属性影响军队。英雄40级以上就有差距了。

      属性加速度的话只是决定第一轮先出手而已,但是伤害输出即英雄攻击不高。你速度高人家50点也就是多第一轮的伤害伤害,而且速度快对刷野意义不是很大,相反攻防是一点就是一点,就算你速度高人50点,人家攻防高出你50点,高速也打不过高攻防。所以说速度是重要的,但不能盲目追求,一个100 100 100三维的人打一个130 120 50 的人,明显三维100的要吃亏,第一回合的先手伤害,人家第二~第三回合就能给你翻过来,而且越打越吃亏。

      速度不要太高,比人高个10点之内即可,在此基础上追求高攻,你一味地追求高攻,你要知道玩家与玩家之间PK总有人比你速度更快,那个人碰上了就是你的克星,而大部分人速度虽然比你慢很多,但是有足够的攻防跟你耗,你还是占不到便宜。因此,本人不主张狂加速度,速度加到主力部队比野怪快即可。目前本人主战三维137 115 75 碰到速度比我慢的直接秒杀。经常会碰到速度90+的,但是攻击100都不到,打过来简直给我抓痒,哈哈。

      对于英雄之城英雄加点中练全攻型的英雄也很多,主要是PK及打怪最强的英雄类型。

      全攻型的英雄攻击的时候,伤害却远远高于全速型的英雄,哪怕兵力处于一点点劣势,也可以轻松翻盘。与其跟对手拼没有绝对把握的速度,那还不如转型练个全攻型英雄,趁着现在练的人还少。而且,全攻型英雄,加上装备,至少也有50左右的速度吧,加到兵身上,练级的时候一样能先手。呵呵,英雄之城英雄加点攻略经验之谈先说这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乐趣网 英雄之城 官方网站: http://www.lequ.com/yxzc/

    乐趣网 网页游戏平台: http://www.lequ.com/

    玩游戏,找乐子,就上乐趣网!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收藏乐趣网英雄之城


    上一篇:浅谈称霸一方的小秘诀  
    下一篇:精灵族玩家的野战战略

    英雄无敌与网页游戏的完美结合,让我们能够重温旧日的经典,率领着传说中的生物组成的军队踏上征程,这片神奇的大陆等着我们来征服,英雄之城官网推荐.
    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乐趣网 乐趣网网页游戏 卧龙吟 葵花宝典 梦回江湖 女巫之刃 木叶传说 斩龙传奇 龙破九天 百战天下 武易 神曲 傲世天地 斗破苍穹 神仙道
    All Rights Reserved 乐趣网 英雄之城 版权所有 浙B2-20080176号 浙网文【2011】0471-051号